细草穿沙

中国摄影报撰稿人,蜂鸟网摄影专栏撰稿人携程签约摄影师,华盖签约摄影师。 尼康中国认证NPS专业摄影师,(图片非商业转载,需要注明来源,禁止未经授权的商业使用)

© 细草穿沙
Powered by LOFTER

最近还在念叨

明年夏季之前

要拿出时间好好走完心中的那个梦之路

结果就看了这电影

评论不敢,谈点感受

(ps: 话说这张海报是我最喜欢的朝圣照片)


对与错,别人说的,都是“扯淡”

写这篇文章之前,看了一些电影评论,貌似大家评价两极分化。一边觉得不真实, 另外一边,则认为拍出了真实的生活。

我没法评价这个电影,但可以谈谈感受。

这几年,大家对“朝圣”的话题有些疲倦,此前看到的影视题材,对西藏的刻画,大都在用力突出其神秘,宗教,震撼。特别看到很多摄影作品,神山,佛光,各种神迹,描绘了一个迷一样让人向往的圣地形象。

而这个导演,用的手法基本是“白描”。

我不懂电影,没法说技术的优劣。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,“白描”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境界。 能在表达中“白描",是一种“去我”的过程,也是给读者和观众留余地的敬意。

我尊重你思考的余地,所以不向你强势地输出观点。

我只是给你讲个故事,告诉你发生了什么,但我不给你灌输这背后的意义,为什么。意义和为什么,是需要读者观众自己思考的。

一行人从做出决定去朝圣,到走出家门,开始上路,以及遇到各种波折,困难,甚至是出生和死亡,全程基本都是平淡得不能再平淡。

朝圣,对我们这些在大城市的人来说是“轰轰烈烈”的事情,对他们而言,只是一种平常的生活。他们意义上的朝圣,并不是我们摄影作品,镜头下,那个被脸谱化的,神圣且神秘的朝圣。

对于佛教来说,平常心的随缘,事实上也是修行的方式。

至于观众怎么理解,全凭每个人自己的阅历和认知。有人从中看到愚昧和无知,也有人从中看到信仰和力量。但你永远不能去说,谁对谁错。

对与错,别人说的,都是“扯淡”,只有自己的内心感受有资格做一个阶段性的评判。




信仰没那么伟大,可能是源于未知的恐惧


特别喜欢电影里那首插曲,后来搜索了一下,只找到叫“西藏民歌”,歌词大概如下:

我想起我的母亲

要为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

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

但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

命运好的做了喇嘛

我的命运不好

去了远方

有没有觉得,这歌词是更多的普通人,对信仰和朝圣最真实的想法?

现在想,信仰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,没那么伟大。而是源自对未知恐惧的茫然,希望抓住一些什么。

社会学家认为,人类有了宗教,最初也是源于解释很多未知现象,让人们内心有一个安慰。

每次去西藏,我总要去大昭寺磕个头,每次出远门,我会去寺院上支香。可以解读这是信仰,也可以解读这是源于恐惧,害怕。通麦天险还没修好的时候,我六次经过通麦,每次过,内心还是多少有些害怕。

害怕,焦虑并不是什么坏事,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。很多时候,我们并不会因为害怕,焦虑就退怯,此时此刻,唯有信仰陪伴,会多了一分向前走的勇气。

过去很多年,我们国家拍的影视剧,对战争的描写,大都在刻画英雄主义,天不怕,地不怕的样子。事实上,我父亲单位上曾经有个参加过对越作战的老兵,听他说,新兵胆怯,尿裤子都是常有的事,但英雄,很多时候,也是从胆小鬼成长起来的。

信仰是什么?脱离宗教的影响力来看,说到底,是一种内心感受。





亲历艰难和无常,人会变得谦卑


电影里那些平凡的镜头,看到的都是“众生苦”。

特别是那个孩子,出生在“朝圣”路上,一出生,就少了母亲的拥抱,大部分时间都被放在车上跟着走。

每个人都有故事,每个人都有遭遇和波折。但抱怨没有什么用,能做的,还是慢慢向前走。

虽然我也会认为,每天在生活里也是朝圣,日复一日地转啊转,但真的去体验过那样的辛苦,风餐露宿,再回到平淡的生活,心态也会不同。

以前认识好几个常年在云贵川藏开车的司机,虽然他们大都是没有什么学历文化的粗人,但开车的素养和谨慎,让我觉得敬佩。

亲历过各种艰难险阻,看到过许多生命的无常,人会变得非常谦卑。

看到电影里,那个小女孩头疼了,她妈妈还坚持让她磕长头,并说磕长头好,可以长见识。突然理解到,不说宗教和信仰,磕长头更多的,也只是一种体验和经历。

我并不喜欢形式主义的东西,但我也会明白,有些形式上的仪式感,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感受。

有没有发现,来到这个世界上,我们很多形式上各种折腾,褪去外在的借口,都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好一些,这是因为众生苦啊。

佛教教人“离苦得乐”,但怎样“离苦得乐”,只是说修行,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。

就像电影结尾画面一样,只是磕着头,一直向前走,就结束了。是啊,因为你并不知道生命哪天会结束,只是向前走,向前走......


评论 ( 3 )
热度 ( 62 )
TOP